山胡椒(Litsea cubeba)泰雅族喚之馬告,樟科木薑子屬,其學名早於1807年Christiaan Hendrik Persoon(引用植物學名時稱Pers)於「Synopsis Plantarum」(v2)中就有紀錄,但在此之前更早紀錄的是在1790年葡萄牙宣教士João de Loureiro(引用植物學名時稱Lour) 於「Flora Cochinchinensis: sistens plantas in regno Cochinchina nascentes: quibus accedunt aliae observatae in Sinensi imperio, Africa orientali, Indiaeque locis variis: omnes dispositae secundum systema Sexe Linnaeanum」(有夠長的書名,用Chatgpt翻譯如下:「交趾支那植物誌:記錄在交趾支那生長的植物,以及在中國帝國、東非、印度和其他各地觀察到的植物,並按照林奈的分類系統進行了整理」。)歐洲人所稱之交趾支那(Cochinchina),為現今越南南部地區,越南語為Đàng Trong。
待在越南三十五年的他非常詳細的紀錄了當地植物,查詢本書後發現Loureiro把山胡椒歸屬於月桂屬(Laurus),可能是誤解了林奈的分類系統,至Persoon才更正至木薑子屬。Loureiro在「Flora Cochinchinensis」中有提到山胡椒在越南的農田和花園中,種植得很多,並不少見,並且認為相同的情況應該也在中國。至於Loureiro到底有沒有在中國採集到這種植物,這就不得而知了。
在日治時期台灣植物採集的時代中,可從標本看出山胡椒在台灣分布廣泛,早田文藏在1911年出版的「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Formosa(臺灣植物資料)」中將山胡椒用了「Litsea citrata Blume」這個學名,引證標本列舉一大堆如1906.8森丑之助在南投南港溪的採集、1907.3小西成章在烏來社的採集、1908.8早田與森丑在巒大山的採集等多人各地採集共十五份,分布地區從低至中海拔、北中南東都有,有些標本上還可以看到早田文藏本來把學名稱之為Litsea formosana Hay.的紀錄,此外文中也提到山胡椒在世界上的分布還有中國、東印度、緬甸、爪哇。
1906.8森丑之助在南投南港溪的採集的模式標本,可看到本來學名寫"Litsea formosana Hay."(資料來源:台灣大學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)
1907.3小西成章在烏來社的採集,此份標本有採集到花的樣子(資料來源:台灣大學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)
馬赫坡高地的賽德克地主跟我們說,馬告樹有分公與母,平常看樹型葉子等難以分辨,要開花才會知道,所以要結果實必須要把公樹與母樹種在一起。現在剛好是果實季節,順手摘了幾顆,在手指間搓揉,陣陣濃郁香氣在手上散開,當下很想醃肉。
由於廣泛分布於東方世界外加他獨特的香氣,亞洲地區都有拿山胡椒入菜的習慣。在越南,有些地方將蝸牛與山胡椒一起蒸煮;而有些地方則將水牛肉切成薄片後用鹽、胡椒、蒜末、糖與山胡椒醃製、之後加入洋蔥翻炒;還有些地方會將山胡椒、鹽與魚乾搗碎,或將山胡椒與辣椒、大蒜、鹽炒過製成香料醬,當配菜或配醬使用。在中國,有道「酸魚湯火鍋」料理,其湯底就加入了山胡椒調味。
不過在西方,山胡椒的知名度並不高,入菜的習慣也很少見,但將其萃取為精油、磨碎加入飲料、蛋糕、肥皂中倒是偶見。在台灣,「馬告」根本替代了他本來的名字,也必定聯想到原住民的植物,到部落沒看到馬告、沒吃到馬告料理會有點失落。總之,不管世界各地的人們拿它來做甚麼,它的多層次香氣牽引著眾人創造出各種想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